第五届“设计寰宇”年度创意营,共绘“光合文明”创新蓝图
2025年9月28日下午,浦江之畔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(WDCC)的主会场宛若一个强大的“创新引力场”,院士学者、行业领袖、国际组织官员、青年科创先锋、创业者、投资人、设计师乃至中学生……背景各异的参与者因共同的未来议题而汇聚,不同的视角与智慧在此激荡、共鸣。
这正是第五届“设计寰宇”年度创意营的现场。本届创意营以“光合文明计划”(Future in Bloom)为主题,由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(DIIS)联合北外滩集团及十余家产业联合实验室共创推出,聚焦环境、经济与人本的永续共生,深入探讨设计如何构建更具生命力的创新生态,以及如何将生态智慧转化为切实的创新实践。
活动伊始,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张成金、虹口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吴强分别致辞。张成金指出,设计是产业链、创新链与价值链的源头,是培育新质生产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吴强则回顾了“设计寰宇”品牌自2021年在北外滩启航以来的成长历程,并强调设计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、人与城市、创意与产业、中国与世界的“桥梁”,在虹口这一上海海派文化发祥地所发挥的独特价值。
作为本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创意总监,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、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娄永琪教授从自己的设计教育理想出发,探讨了对于上海的设计愿景。他期待上海这座城市变身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大学,打破不同领域、学科、机构的围墙,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共生的创新生态。他期望设计能够像创意营主题“光合文明计划”所展现的那样,去吸纳创新能量、释放可持续价值的美好未来。
在产业发布环节,DIIS与国际顶级设计奖项——iF设计奖宣布达成战略合作,标志着上海设计创新力量与国际评价体系的深度接轨。随后发布的DIIS产业成果集中展示了在可持续材料、智能产品、未来出行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。活动现场,来自公牛集团、明阳智慧能源、屹乐温控科技、意柯那设计集团、ICEWHALE冰鲸、互集文旅与洛枫文化等七家DIIS产业联合实验室的代表共同见证了产业成果发布的重要时刻。
一个繁荣的创新生态,不仅要有指引方向的“光”,更需要许许多多破土而出的“种子”。D.Transformer孵化器便是培育这些种子的沃土,自2023年启动以来,持续通过设计赋能与产业加速推动创新转化。会上,D.Transformer与Urbanlab城越联合推出产业低碳加速计划,三个AI团队也带来了年度产品发布,同时有6个初创团队宣布加入DIIS与D.Transformer的大家庭。
从全球治理到企业管理,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,从理性计算到情感连接,本次论坛从参与者到议题,都构成了一幅精彩的多元创新图谱。
主旨演讲环节,同济大学特聘教授、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发表了题为《循环经济需要源头设计》的演讲。他犀利地指出,中国已从“增量扩张”进入“存量优化”的时代,循环经济正是未来存量管理的主力军。他系统阐述了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——废弃物循环、产品寿命延长、服务化转型,并呼吁设计师从源头入手,用三个关键指标指导设计,实现经济、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共赢。意柯那设计集团首席执行官Enea Colombo、Atlatl飞镖创新研发中心创始人兼CEO朱鹏程博士、前华为首席设计师Juha Kosonen分别从“可持续设计与AI创新的融合”、“工程化生命科学实现制度化创新”以及“共情与情感化设计”的视角展开分享,为现场观众勾勒出一幅环境友好、产业创新、情感共鸣的可持续未来图景。
活动的首场圆桌论坛以《从“技术变革”到“系统创新”——如何重塑可持续的商业与生活》为题展开。在阿普塔集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亚洲区总裁龚湘伟的主持下,阿里巴巴设计委员会理事长杨光、腾讯设计杰出专家陈妍、飞书设计负责人朱斌、台华新材料集团董事沈俊超从技术突破、产品创新、组织协同、价值网络和传统制造业转型等角度,深入探讨了系统性创新的内涵、挑战与未来方向。嘉宾们一致认为,创新应源于对用户真实痛点的洞察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,需要在持续的积累与局部的突破中,逐步迈向更宏大的系统变革。
“低碳转型”无疑是这个时代最迫切的命题之一,如何为整个经济与社会系统设计一条通往低碳未来的清晰路径?第二场圆桌论坛以《低碳未来之路:战略布局与实施之道》为主题,由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首席运营官、世界设计组织(WDO)前主席Srini Srinivasan担任主持人,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、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(CIFS)副合伙人Joseph Press,清华大学国际可持续发展沙龙(IICTUS)联合主席、SHINE创始人兼董事长Sophia Slingerland,上海沃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、诺奖数字双碳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杨震寰,明阳国际业务商务总监杨震寰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助理驻华代表张薇共同展开了一场跨文化的探讨。
论坛《掘金新需求——产品重塑我们的美好生活样本》由外滩传媒总经理刘振亚主持,高瓴创投合伙人戴粤湘、方太烹饪厨电产品线总经理姚青、iF设计亚洲区总经理李建国、互集文旅集团董事及崧见品牌主理人嵇洁作为嘉宾,分享了他们对新消费趋势的深刻洞察。戴粤湘从投资视角指出,驱动消费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人口结构变迁与技术变革。她特别强调了新生代消费者“钱包份额”的结构性变化——从满足功能性的刚需消费,大幅转向为情感、体验和连接付费,如潮玩、宠物与户外运动等品类的兴起。姚青分享了厨电领域的趋势观察。她认为,厨房正从功能空间转变为家庭的情感与美学中心;此外,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已从饮食扩展到情绪健康与家居环境安全,成为产品进化的重要方向。李建国从全球设计奖项的维度,总结了当前美好生活设计的几大趋势:健康与福祉、可持续发展、文化表达以及共享机制。嵇洁阐述了文旅产品创新的逻辑,她认为这并非简单的“满足”或“引领”,而是一个在已知需求与待触发的新需求之间动态平衡、螺旋上升的过程。
随后,舞台交给了AI领域的青年创业力量。在长江商学院助理教授金钊的主持下,数宗科技创始人丁天、九维图灵CEO沈方艺、Bonjour!联合创始人吴凤鹃、WaytoAGI创始人西琦AJ以《从算法到价值——和青年创业者共探AI的商业超能力》为题展开了精彩对谈。丁天强调了理解技术边界与获取真实场景反馈的重要性。沈方艺的团队从算力底层迈向应用层,致力于打造下一代AI操作系统。吴凤鹃回顾了创业试错,意识到必须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,再思考技术应用。西琦AJ则从其开源社区观察到,当前创业者具备创新包容度高、产品落地速度极快的特点。
在大会的尾声,一场世代对谈又将思想的“光合作用”推向高潮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、可持续设计专家John Thackara与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的初中生赵云杨,在DIIS研发负责人、FDP办公室负责人顾早立的主持下,共同展开一场名为“当我们谈论未来时,少年在关心什么?”的对话。Thackara认为,发展技术不应是为了技术本身,而是需要有明确的目的,进而提出了一个衡量一切技术、设计和项目的准则:“它是否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健康?”他指出,一旦我们坚持用这个标准去提问,很多事情就会变得清晰起来。John Thackara与赵云杨共同获得了本届WDCC前沿设计创新奖(FDP),该奖项关注设计界跨越代际的对话与共鸣。现场,Thackara与赵云杨互相交换了礼物,顾早立则代表组委会向Thackara赠送了其在中国的首部译著《设计——现代主义之后》,其早在1995年就已引入中国,为当时的设计界带来了社会与生态的前沿视角。对于年轻一代的设计者,Thackara充满信心,期望他们拥抱复杂性与回归自然,从而引领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。
艺术,是思想的催化剂。活动现场,由魔幻视觉艺术家Aries和小提琴演奏家Tuğçe Renda博士联袂呈现的“魔琴跨界秀” 巧妙串联起各个环节,为严肃的思辨会场注入了灵动的艺术节奏。魔术的未知与提琴的共情交织碰撞,打破思维的边界,重塑了现场的能量场域,也生动诠释了:真正的创新,始于理性的思辨,成于感性的共振。
在黄浦江畔,持续了半天的思想“光合作用”暂告段落,但它所激发的能量已经播撒开来。主会场外,“寰宇营地”户外展同期开幕。今年“寰宇营地”户外展以“共享家园”为主题,融合前沿产业与生活美学的多元场景,邀请观众一起拥抱自然、链接城市、探索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。营地秉持“轻搭建、可持续、可参与”为理念,携手众多创新品牌——牧高笛、HOTO小猴科技、Moovi动力美学、沃振无叶片风力发电、朱戎宇雀机器人、雷士德工学院旧址文创、点睛文旅、崧泽映巷等,带来涵盖户外装备、智能科技、文创消费、宠物生活与文旅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沉浸式体验。
正如“光合文明计划”所寓意的那样,文明的发展需要像植物一样,吸收全球的智慧之光,将挑战转化为生长的养分。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浪潮中,“设计寰宇”期待能与更多的参与者一同探索设计,让设计成为连接自然、产业与人文的跨界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