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看设计
看设计
脆皮年轻人重养自己的方式在这些地方都学废了
编辑:时尚家居 2023/12/11
阅读充电、向外交流、适当独处



前段时间,大家都在聊“脆皮年轻人”。


怎么个“脆皮”法呢?身体是“脆皮”的,年纪轻轻一身病,流感鼻炎过敏次次不落,结节囊肿增生样样都全,走路能骨折、伸懒腰脖子断了、打个喷嚏腰间盘突出了……被调侃一碰就碎一磕就坏。精神也是“脆皮”的,一天24小时破防、12小时焦虑、随时社交恐惧……没有最“脆皮”只有更“脆皮”。


而与此同时,也有一波人号称要在30+的当下重养自己一遍。具体是说,无论经历过什么,我们都要有重新开始的勇气,用学习、成长、疗愈之力,让自己强大起来,把握主动权,过好每一个当下。


或许,“脆皮”是一种调侃,但重养自己也不失为一个合理的自我治愈之法。在这个人人谈论养生的当下,我们要养的不仅仅是身,更是自己的内心。那些对身体、生活方式的关注,让原本枯燥无聊的生活,像被照进一束光般温暖。






信息碎片化的时代,电子阅读具备了传播迅速、便于携带、阅读人性化等多种特点,相比传统图书馆而言优势众多。


于是在设计之初,严旸建筑设计也有过诸多询问:“这个时代,还需要传统、专门的图书馆阅读空间吗?”


在疑问的驱动下,他们做了一些调研、分析以及思考。除了地域附近分布人群所追求的高品质生活方式之外,更多的是如今图书馆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阅读功能,而是包含多元化使用机能与社会意义的空间。



设计与图片提供:上海严旸建筑设计工作室



不同于面对冰冷的电子屏幕,图书馆是一个让人从阅读中感受到精神满足的地方,一个为大众提供社交、活动、休闲、放松的多功能复合空间,更是一个全新的社交能量场,有着安静思考氛围与独处空间的场所。





图书馆为地上三层建筑,总建筑面积1286.25㎡,其中一层524.01㎡,二层400.85㎡,三层361.39㎡。从空间功能及情感设计上将场所进行了功能归纳与设置,1楼定位为“社区客厅”,这里可以实现公共社交,阅读之外,还可以是一个集展览、咖啡、活动、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。





2楼留给阅读自习、办公等需求,独立且融合,既可以安静办公,还可以自由讨论交流。





3楼预留儿童教育区,主要提供一个儿童阅读、游戏与亲子互动的空间。分区划分,几乎容纳了当代人对于公共交流空间的多重需求。





如果说深夜的灯光,是归家人的心灵寄托,那么光影便是建筑场所的灵魂所在。经过对建筑空间的分析,设计师首先利用面对广场入口、内外通透,三层通高14.9m的垂直面玻璃幕墙入口前厅,制造视觉点,吸引人们的视线。





其次南面玻璃幕墙,因为面朝50m景观带与广场,于是模糊室内外界限,将室外景观延伸至室内,设置向外的座椅,打造休闲交流空间。同时,中庭顶部设置长条采光天窗,三层通高,明亮通透。让整个建筑都沐浴在光影的陪伴中。





结合以上空间特性,在场所中植入“光之容器”、“光墙书阶”两个主题。光墙书阶,利用前厅与通透的玻璃幕墙,通过制造层叠的书墙引导主要视觉点,营造一种宛如灯塔的视觉形象,使之成为社区的精神堡垒。温暖的主调让人充满温馨与希望,层叠转折的楼梯让空间充满游走的趣味及新奇感。





光之容器,则利用挑高的中庭采光空间,通过引导光线进入,制造空间情绪,营造意境与趣味性,让大家在这里可以沉静下来。空间光影的变化,令人身在其中也可以感知时间与时空。






自围炉煮茶火了之后,年轻人对茶的态度也逐渐友好。闲来无事,找个茶馆品茗聊天,成了不少人向外交流的方式。不必计划安排,不必特意邀约,甚至不必懂茶,去感受一番自在、随性、适口而珍的魅力。



设计与图片提供:大海小燕设计工作室



上海近郊的岑卜村,毗邻于淀山湖,田野与民居交错的村落中心,有几个大体量的旧厂房。在新农村建设中,已化身为村中的商业中心。每逢节假日,村里如同集市般聚集着远离喧嚣、寻找乡野的人群。





9米高的厂房,保留着极其简单的工业建筑元素:粗壮的牛腿柱、纤细的钢架托着单薄的坡屋顶。在村里统一规划后,内部被刷白,掩盖了大部分工业线索,留下的巨大空间体量,在乡村中似乎格格不入。


于是,这里被改造为一个传统韵意的茶饮空间,乡野、工业、茶饮在这里交汇,碰撞出独特的魅力。





得益于工业厂房的开阔特点,设计师根据设计需求,提出了造风亭、筑斜墙、布小径等多个改造步骤,一步步呈现出如今的新茶饮空间。





首先在空旷的空间里植入一个小尺度的“亭”,在工业与茶饮间搭建桥梁。特地回收的旧木料,饱含着时间的痕迹,以传统榫卯方式搭建,构筑于厂房中心区域,匀质的空间有了核心感和时间感,重组“旧”以获“新”。


4根立柱,4根横梁纵横交错,老船木做地台,一个极富符号性、历史性的亭落成。三片白色长纱挂垂而下,随风而起,在室内也能感知室外,意为“风亭”。





斜向片墙,一方面切分空间属性,区分了开放的散座区、主吧台区、私密台阶餐饮区、后勤区。


另一方面为风亭创建视线导引,在方正的空间打破平衡,引入不稳定感。进入厂房的客人,顺着斜墙的引导,自然转向开放散座与风亭。





吧台沿着斜墙布置,可以在这里展示茶艺,也可供客人喝茶用餐。吧台取材于一块自然感强烈的老榆木整板,以七字型木楔构建于土墙之上。


斜墙端头的圆洞,是对背后空间的暗示——楼梯搭建的台阶餐饮区,在大空间的开放与小区域的独立之间创建联系。





造亭筑墙之后,则通过一些踏石、碎石、屏风、绿植,串联起空间内不同位置的“景”。


小径由室外开始,旧石板引入至室内吧台,旧枕木环绕风亭,风亭与厂房边界的变化,改变着小径空间的比例,犹如在街巷穿行。


空间内的材料也力求自然、乡野,以呼应厂房所在的场所,包括灰白色的碎石子、回收的整块旧枕木、大小各异的老石板。这些常用于室外的材料用在室内,让厂房的壳变成了一个灰空间,让人能呼吸自然、感知户外。





此外,除了建筑材料上的可持续利用,内部的家具大多选用旧物利用,包括非遗传人打造的竹椅、京砖和老木完成的桌子、带有时光痕迹的老榆木桌板……每一件都具备着专属的独特性,也沉淀出历史的韵味儿。






在城市生活久了,我们对自然的向往远超想象。野餐露营、徒步滑雪、溯溪野钓,哪怕只是到郊区找个民宿住几天,看太阳东升西落,听虫鸣鸟叫,感受柔风甘雨,足以慰藉一颗奔波的心灵,简直不要太适合喜欢独自旅行的i星人群体。



设计与图片提供:北京复合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



从北京中心市区向东北进发,丫吉宿集95号院位于平谷区万庄子村的东南角。三面环山,东临桃花海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


原本位于北房主屋,有着200多岁的柿子树也被保留下来,并在翻建时尝试打造与乡村共生的建筑,将村居生活记忆与情节娓娓道来。





融入村落,是这所建筑迈出的第一步,在最初勘察风貌时,设计师便发现村落生长过程中由于物质相对匮乏激发的建筑智慧——利用现成的建材如红砖、瓦片、混凝土空心砌块、预制混凝土条板堆叠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粗旷、自由生长的建筑趣味。





于是,建筑师借鉴了混砌的作法——运用改造时回收的红砖、毛石与现代材料进行搭配混砌。传统与现代,就这样融合为一体,打造出更为适合当代人的新经典。


同时,混凝土的浇筑模板运用了农村家用品—藤席作为模版拓印到其表面,给混凝土带来一种乡村生活温情。诠释独属于农村质朴与粗旷的质感。





院门改至东侧,引导人由桃园进入院内。入口的坐台开放给客人及村民使用,让建筑融入到村落生活的场景之中。


场地布局上,让新、老建筑相互插接贯通,带来内部新老空间戏剧化的转变。




新建筑屋顶向内院倾斜以呼应老建筑及村落风貌。利用倾斜的屋面高度差设置夹层空间,一方面提供了更多元的睡眠空间,同时也吸纳周围的景色进入庭院内、建筑中。





院内设置大小两个孪生院子,不同的尺度、位置和围合方式形成了不同氛围的生活场景。连接新、老建筑的低矮体量作为露台,让人感受更加开阔的山景与村落景象。


曾几何时,我们常常说到断舍离。而如今,断舍离有了新的定义,就像刘震云所表述的那般“断掉自己的烦恼、舍去不需要的东西、离开不舒适的状态。”把注意力放在更值得的事情上,享受生活,享受当下。




编辑 / Kiki

设计与图片提供 / 以上各空间、设计师工作室





文章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