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艺术ONE
艺术ONE
焦虑时代,她在毛毡艺术中找回沉静的力量
编辑:时尚家居 2023/04/23
远离朝九晚五的当代浪漫



手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中,任何新材料的出现都基于实用的需要。但在罗马人、苏美尔人、蒙古人等等历史中,毛毡这种取自动物、制于手工的工艺,都不约而同地与各自文化中的神明相连。或许人与匠人之手,本身就是神与自然联系的信使,即使在已祛魅的现代,仍有人将自己的意识编织进天然的密网一一像殷越这样,把自己与世界的联结,盛放于一缕纤维之上。





彼时殷越蜷在家中戳了好几年羊毛毡。收入微薄、缺乏羊毛毡作品受众的情形,让殷越犹豫要不要干脆去朋友新开的美甲店上班。


伴侣说的这句话其实分量很重,但他说的方式又很轻很轻,像是在生活压力的天罗地网里给她悄悄地开了一个口,容许她蹑手蹑脚地逃回温暖又宁静的、地窖般的家。



 早期作品《等待爸爸和蜂蜜》、《去旅行》 

 《入睡前的时光》 


殷越最初因为接触到铃木千晶的羊毛毡作品,而开始对这种当时在国内非常小众、也匮乏材料的手作感兴趣。她第一次尝试的创作是一只穿粗花呢格子背心、带黑色领结的小兔子。


由于过往专业的经验,她对自己的初次手作是有一些信心的。但编织的过程,与她熟悉的电脑绘画是完全不同的创作过程。


后者是一种更聚焦于结果的外显表达,羊毛毡则是一种过程的艺术,把图案变成立体,把材料塑造成型的“归拢”——当殷越的皮肤摩挲过蓬松但坚硬的羊毛,指腹的纹理与丝线相互纠缠,她立刻被这种材料吸引了。



这不是凭借智识的累积而演绎出的艺术创作,而是一种与材料的共情——以一种温情脉脉的、相互贴合、彼此抚摸的方式。



殷越开始想象这种材料的来源:


她陆续制作了带着行李箱开始旅行的小兔,蜷在厚重大沙发上戴眼镜读书的小猫……这些早期作品都呈现出新奇可爱的甜蜜心态:

但作为兴趣探索的产物,随着越来越多时间与经历的投入,殷越逐渐发现,“自己”已经被毡入了这些织物之中。



殷越意识到她与羊毛毡的契合,来源于她性格中安静、比较慢的那一部分。


她最初喜欢羊毛毡,是因为戳羊毛毡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投入,她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沉入忘我的状态。一如羊毛毡制作的本质是将毛料“收拢”,在创作的时候,殷越就会把自己庞杂的观念、即时的情绪、纷繁的感受,全部缓缓纳入作品之中,让作品的棱角和颜色、触感与形态去代替自己表达。


“我并不是一个特别擅长表达、思维机敏的人”,殷越试图整理出自己的工作与性格中的契合。“当我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的时候,或者我的语言没有办法很精确地表达的时候,我就用很长的时间去把生活的经历缩到创作中去,让创作时间和我的生活时间同步起来。”


她把创作对象从动物转移到静物上,给颜色艳丽、个头各异的蘑菇毡上了双腿。


无论他们是高是矮,是大孩子还是小朋友,有了双脚就有了行动和成长的能力,能够行动,就会产生一种前进或逃离的念头。


允许自己期待并畏惧新鲜事物和广大的世界,鼓励自己踏出一步但也宽容自己暂时逃避,可以选择不去承受,保持自己内心最真诚与柔软的那一面。在这个作品中,殷越织入了一些迥异于最早期单纯好奇喜悦感的更复杂情绪。


《蘑菇的逃离》制作于2016年

与 inner flow 在去年底推出联名艺术雕塑


小小蘑菇的一次奔走、逃离的念头,其实在选择羊毛毡的五六年里一直在盘桓于殷越心里。


她不是作为弱者从什么东西那里“逃走”的,她是被自然与物吸引、主动来到羊毛毡的世界,然后容许自己的情绪与灵感以一种凝缩的方式,与羊毛毡联结起来的。


如果说有什么“逃离”在她身上发生,那就是以向自然、向时间、向真诚的自我回归的方式。


以《蘑菇的逃离》为代表的殷越第一次作品展,于 2016 年在东京展出并大获成功。


殷越从此发现自己已经逃离到一个能够理解与包纳她的世界,在这个世界,她开始需要宣泄和自我表达,她也必须经历蜕变。


 《象的怯懦》创作于 2019 年


当我们凝视和触摸这三个大型作品,会恍然已无法用旁观一个可爱“玩意儿”的心态去对待它们,它们也无法仅作为空间的装饰品,人畜无害地安坐在书架角落、橱柜顶端。


在收紧四肢、垂眼面壁的大象的皮肤褶皱中,在两个猫头怪异地相接于一个细瘦身躯的拥挤中,在矫健的白鹿停止奔跑的寂静中……我们能感觉到每一根绒毛中创作者的情绪。


逃离到新世界的殷越,不再是创作的孩童。经历过东京的展览,国内的羊毛毡手作环境也在日益成熟,作品迫切地成为她自我表达和宣泄的载体。


 《猫的蜕变》、《鹿的平和》

创作于 2019 年


这场生活中的大变故是家人的生病。现在回想起来,殷越坦诚地把《象的怯懦》阐述为自己的无助、茫然和悲切。对着墙合着眼的象明明是有着金刚甲胄的庞然大物,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亲人的疾病时却只能采取逃避与放空的姿态;


《猫的蜕变》是中期的混乱不安,“我觉得我应该有能力去处理这件事,但我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。我平时表现得像左边这个猫头一样平静,但我希望自己能蜕变成右边这个猫头一样锐利。”


经历这两个阶段,直到《鹿的平和》所展现出的释放和安宁,殷越将它们形容为“面对无可选择的情境下,被迫成长的一种坚强。”

毛料与纤维将她从曾经逃离至的目的地轻轻地托举了出来,让她不自觉地吐露心声:向世界暴露自己,让作品与世界对话。



在这三件作品中,殷越选择了最纯粹的白色毛料。


“我希望能去掉一切诸如彩色、形状、拼贴这样的修饰物,找到一个新的起点。”此外,对白色的选择也来自于殷越对当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动物与人“白化病”的理解:“在无可选择的自然情况下,仍然能释放美丽与保持坚强。”


从《蘑菇逃离》的“允许懦弱”,到《象/猫/鹿》的“仍然坚强”,殷越觉得自己经历了很多事情,她迎来了风格的转变,也需要新的起点。在这个起点上,她开始寻求更多与现实生活、艺术作品与艺术家联结的关键点。而此时,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给予了她启迪。



对于殷越来说,该系列作品完美地阐释了需长时制作的羊毛毡艺术的魅力。


“它和时间有关系,会把一段时间用一件作品记录下来。它不是刹那的灵感或一个时刻,而是从此刻开始,要记录一个事件、一段时间。”


当小象在殷越手中一点点成型,她的宝宝也在肚子中一天天长大,“创作作品和孕育生命这两个事情,在某个时刻——或者就在这个时刻,它们的轨迹重叠了。”



从“因果”开始,羊毛毡于殷越不再是最初的兴趣探索与静观逃离,也超越了中期的宣泄表达和寻找自我——它成为了记录与联系,成为了某种仍旧温暖和毛绒,但开始流动的东西。


这像是一种生活经验的锤炼,一如殷越会把小宝宝胖乎乎肉嘟嘟的小臂上的肉褶,移植到小象弯曲的手肘上一样。殷越发现她已经无法遏制生活对艺术的无限延展,“我忍不住会把这些感情加进去”。



在 2020 年怀孕期间,殷越开始构思另一个作品,她用了两年慢慢地完成了两只承载和记录感情的“熊”,并为它们命名为“此刻相拥”。


疫情间成为母亲,给殷越带来的不仅是对新生命的期待与温情,也有因特殊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安与疏离感。社会各方面呈现出的尖锐对立,落到敏感的个体身上,会放大为一种内外相抵的矛盾感:


向外希望成为一个平和、积极的人和母亲,在内又被无法抑制的焦虑、低落与茫然折磨。在复杂心绪下,经历了生育的殷越重新开始凝视自己的情绪。


“我们所有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,或多或少都在被大环境改变。我觉得同样都在承受困难的人,本来是应该互相去理解,而不是对立。”殷越对《此刻相拥》中的两只熊做了色彩渐变的处理:“我们不知道这两只熊一开始是灰色、棕色,还是白色,但是在此刻、在这种环境中它们都变成了一样的熊。”


经历着一样的磨难,共享着同一种处境,“我们应该去理解和弥合。像这两只熊一样更温暖地去相互拥抱对象。”


在艺术作品中,“时间”是一个很难定型的概念。殷越为两只熊的拥抱命名的“此刻”,或许是在强调我们共同所处的境况,也在阐释拥抱这一时刻的珍贵与不可复制。



在走出疫情之后,拥抱的熊作为殷越最新的代表作品,正在上海与梵几家居联合展出。


从逃离的尾声到宣泄的起点,再到“此刻”的凝结,殷越和她的作品一起,找到了时间永恒、世界打开的方式。

 



监制 / Vivian‍‍

编辑 / KKC

撰稿 / 熊百夏

头图设计‍‍‍‍‍愈哲

图片提供 / 殷越


长按二维码
来撩家居君


设计师投稿通道开启啦!


无论你是自由设计师,还是设计工作室或机构,只要作品足够精彩,有看点,通通砸过来!打包您的作品图片+文字+联系方式,

邮件至trendshome@trendsma.com.cn即可参与投稿!


// 更多精彩内容 //

?
现代人风靡的“自由风”住宅,将日常之美发挥到极致
周末必看展览,推荐速速去打卡!
斜杠青年Aki,用手作治愈了现代人的精神内耗
长按二维码添加订阅
TRENDSHOME




文章推荐